光明高強路接田灣路到錦田灣人行道全到是機動車非法占用,沒人管
3、福田汽車站:
崇明縣烈士陵園。崇明縣烈士館位於上海新河鎮東首,陳海公路南側,始建於1951年,原名烈士紀念塔,1957年更名為崇明縣烈士館,占地麵積14520平方米。崇明縣烈士館資料室保存著我縣在各個時期犧牲的烈士檔案427份,烈士遺物22件,照片、圖片301張以及文書檔案50卷。革命史跡展覽室共展出烈士英名427名,照片255張,油畫、國畫各一幅,文字說明版塊193塊,半身雕塑一座,全身雕塑2座。40.
漕涇烈士陵園。漕涇鎮烈士陵園,位於金山區漕涇鎮東海村,陵園由“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33位烈士墓及“金山烈士史料陳列館”展覽樓等部分組成。在1950年1月23日解放舟山群島的一次反空襲戰鬥中,駐紮在漕涇地區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七軍八十師二三八團二營的33位指戰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的英魂長眠於漕涇鎮烈士陵園。41.中共上海區委黨校舊址。中共上海區委黨校舊址位於上海市黃浦區複興中路239弄(原辣斐德路冠華裏)4號。1926年11月,中共上海區委黨校設於辣斐德路冠華裏4號一幢磚木結構三層舊式石庫門建築,對外掛牌“啟迪中學”。黨校的教員均為中央及上海區委的領導人周恩來、羅亦農、王若飛、彭述之、瞿秋白、趙世炎、鄭超鱗等。1927年2月,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裝起義爆發,黨校提前結束,學員們大都回各自的工作崗位。此地即成為工人武裝起義的臨時指揮部和聯絡處及組織糾察隊骨幹秘密進行武裝訓練的地點。
42.《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上海《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位於老漁陽裏2號。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主編的《青年雜誌》在上海正式創刊,陳獨秀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1916年9月1日出版的第二卷第一號起,《青年雜誌》正式改名為《新青年》。《新青年》通過積極宣傳倡導科學和民主,也就是“賽先生”和“德先生”,以及新文學來進行民眾思想啟蒙,它的創刊標誌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43.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民黨中央上海執行部舊址。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民黨上海執行部舊址,位於上海市黃浦區南昌路180號(原環龍路44號),是一排坐北朝南三幢磚木結構西式樓房。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建立。國民黨中央從上海遷往廣州,在上海、北京、漢口等處設立執行部,上海執行部主要轄江、浙、皖、贛和上海市的國民黨黨務。1926年1月,國民黨二大正式決定撤銷上海執行部。開放時間:3月16日-11月15日7:00-18:00開放;11月16日-3月15日7:00-17:00開放
門票:普通票10元;成人團隊9元;學生團隊6元東方明珠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坐落於黃浦江畔浦東陸家嘴嘴尖上,與外灘的萬國建築博覽群隔江相望。塔高468米,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塔和左右兩側的南浦大橋、楊浦大橋一起,形成雙龍戲珠之勢,成為上海改革開放的象征。交通:明珠巴士870、871、872,公交81、82路,隧道三、四、五、六線,輪渡陸金線、泰公線,地鐵2號線陸家嘴站都可以到達。開放時間:8:00—21:30